某大最近在爬文看車,問了我一些問題,『ok的!』小弟目前服役的兩台車也各至少爬了兩年的文後才買車,慢慢看、多吸收一點經驗後再出手

也因為幾個Q&A後,我調出4年前的開箱文,再加上這幾年的心得,陸陸續續又冒出一堆感想出來,剛好利用這次的機會整理一下放上來。小弟非業界專家僅就個人這幾年的買車、用車有感而已,希望能給新進車友幫助,更專業的前輩就請不要太用力砲我(但若有誤人子弟之情事,則不要手軟,感恩)

一、『換車的目的』

為什麼要換車?在維持相同體能狀況下,換一台車可以騎得快、更省力,使得相同時間、相同體能下,單車旅行的範圍可以更廣、可以爬更高的山、去更遠的地方。例:沿西濱順東北風一路狂飆南下,均速20km,120km要騎6小時;均速25km要4.8小時到;均速30!只要4小時~公路輕輕踩、順順騎就可以輕鬆維持到25km以上且不耗太多體力;但普通的七速小折要持續維持高時速就沒辦法有那麼長的續航力了

當然增加個人體能與改車,這另外兩個條件也可以達到目的,但以Andy經驗來說『換車產生的效益遠遠大於練體能和改車』

二、『小折換公路車之選購考量』

1. 小折換平把公路車

輪子變大(慣性加大)、車子變輕(阻力減少)、輪胎變細(阻力減少),光這三個主要改變就可以大幅提昇騎車效能,達到『騎更快、更省力』的目的,而且騎乘姿勢相同、操作相同,是最容易轉換的方式。但是Andy認為平把公路車還是過渡階段的車種,目前市面上已有大廠推出不到8千元的產品了,無需選購太高單價的,將預算留到下一台...

2. 平把公路車與彎把公路車

近幾年也有大廠推出相同的車架、輪組與變速系統,但各出一台平把與彎把的款式,所有條件相同,單就騎乘姿勢不一樣時,趴著騎與直立騎所受到的風阻也就不同了(阻力減少),Andy以前有實驗過至少時速有1~2km的差距;另外彎把公路車騎乘使用到的肌肉部位不同,不再單純用腳踩,而會用到核心肌群、大腿甚至手臂,多了那麼多肌肉幫助騎車(輸出力量增加),效率也就再往上提昇囉

3. 小結

所以都還沒有談到車架、輪組與變速系統等核心配件時,就能簡單的跟大家保證,換了車種就一定對效率與省力有所提昇;至於該換彎把或平把?若有長期目標想挑戰(不單只是騎河濱,如:環島、武嶺、200K...etc.)或是想一次到位,買了車就不想太快再換,就還是建議大家,能以彎把為主要選擇

三、『入門公路車騎滿4年後談買車一次攻頂』 

假設您的選擇是入門的彎把公路車,那以Andy的例子來說好了:鋁車架、1萬元的輪組、shimano下面數來第二級的變速系統(8*2=16速)~還要往上攻嗎?

1. 車架:鋁車輕又硬,唯有舒適感沒鋼管、鈦車或碳纖佳,但追求其他材質又要回歸『輕』(阻力減少)與『硬』(輸出力量不打折)的基本條件,那麼錢就一直往上堆了...Andy還算年輕,目前騎鋁車身體還可以接受,也『不覺得』不適,所以就沒有繼續向上追求的必要

2. 輪組:要有明顯感覺很大差距的輪組(慣性更好、阻力更小)想必價格要超過5萬,等於是多一台車的錢了,再目前沒有參加競賽的目的,以純旅遊的性質來說,目前夠用,要再加強效率,體能倒是還跟不上輪組,先練體能吧

3. 變速系統:Andy認為變速上有三個點~『重量』越輕價格越貴,但代價太高了,不如自我減重;『尺比綿密』速別越多轉換越順暢,目前認為也許在比賽時會有影響,但旅遊組的就比較沒差;『登山尺盤』台灣的山路太陡了,若有專用、超輕的登山尺盤,真的幫助很大,畢竟要練腳力來cover代價要很大,這點我反而支持花點小錢來改一下

4. 其他的配件在效能上的幫助,主要還是輕量化為主,但越到後面越輕一點、價格就高出很多,所以個人也認為不需要砸那個錢

5. 小結:買一台入門款的彎把公路車,基本上若無競賽、單純假日休閒騎乘的需求來說,就已經很夠用了

6. 還可以再加強:車子改卡踏、穿卡鞋,使用到的肌肉部位又不一樣,不論是平路或山路,整體效能又會再明顯提昇,但剛換卡鞋時要多練習,有摔車的風險,另卡鞋對走路比較不友善,是惟二的小缺點

以上個人一點小小的見解,提供大家參考,謝謝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ejavugre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